沈家燊
── 本文摘自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之《紫荆花开映香江》
从1981年来港艰苦创业至今,无论身临何种境况,我始终心怀感恩、心有大爱,用激情和活力在筑梦大潮中书写自己的人生。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在我来港创业即将36周年之际,回首过往,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爱国、爱港、爱乡的情怀才是我前行的不竭动力!
家族遗传的爱国基因
1949年,我出生在天津市和平区大理道21号的一座小洋楼里。我的祖父沈少兰人称“沈三爷”,是一位侠肝义胆的开明人士。他的生意从江苏扩展到天津,我们一家便随之定居天津,父亲是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的高材生,专事进出口贸易。
祖父连同几个儿子都是爱国人士。父亲曾拿出两箱黄金买药支援抗日前方;叔父沈尔林是地下党员、中共天津学生运动委员会书记,积极投身抗日;我的哥哥解放前随叔父执行任务时,被日本人的汽车碾压不幸身亡。祖父得知后震怒:“日本人杀我沈氏长孙,誓与其不共戴天!”从此更是竭尽全力支持抗日。天津解放前夕,我家地下室安装了共产党的电台,不时传出“滴滴答答”的声音,怕孩子们好奇闯入,大人们便警告我们:“千万别去地下室,那里闹鬼,危险!”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观念也是国家比家庭重要、工作比孩子重要。母亲是个生性好强的人,也是一个特别拥护共产党的人。有人开玩笑地说,深圳的最后一本《红旗》杂志是你妈妈买的!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更激发了我的民族情、爱国心。作为香港及天津侨界的一员,热爱祖国、报效国家,不但是我的本色,而且是自豪的家教与家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日后的人生轨迹。
香港创业记
我同香港的联系或许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1961年,外祖父曾让母亲赴港时把一包价值不菲的珠宝交于香港一家银行的经理,让他存入银行。由于政治运动不断,谁也没敢吐露这个秘密。直到20年后的1981年,母亲决定让我到香港继承这笔家产。于是,怀揣着3000元港币(当时约0.45元人民币兑换1港币),穿上崭新的中山装,提着知名天津特产——十八街麻花,只身前往香港开始了我的创业生涯。
那时的香港同内地有着天壤之别,灯红酒绿一片繁华。母亲曾经储存珠宝的凭证在“文化大革命”中自行销毁了,后来实际的保存人也已经不在了,那些价值连城的珠宝瞬间化为乌有。我如同被一盆凉水浇了个透心凉,何去何从,打道回府还是开创新天地?我决定留下!
首先面对的是吃和住的问题。和六七个房客共同租住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头顶着墙板,脚顶着旧电视睡觉。白天,我在工厂当装卸工,扛箱子、背袋子,却以苦为乐,当时已经32岁的我又拿出当年十七八岁小伙子的干劲。逐渐适应了工厂的辛苦之后,开始挤出时间浏览各种信息。由于有农场阶段积累的经验,很快就敏锐地找到了商机,干起了粮油贸易的老本行。可是因为不会讲粤语,同样的合同和货物,讲广东话赚5%的佣金,我讲普通话只能赚3%。尽管如此,我不轻易放弃每一个商机,认真对待每一笔生意。记得有一单花生交易,买家提出货品有问题,要求退货,我迅速赶到仓库,脱下上衣,亲自将1000包花生一包一包地翻了个遍,捡出6包有问题的花生。看到我大汗淋漓的样子,对方被深深感动,最终达成交易,顺利取得了2万多港币的佣金……就是经过这样慢慢积累,我和朋友开了两家公司,开始了正式的商贸经营,虽然盈利不多,但积累了客户和国际贸易的经验。
1986年,由我任董事长、总经理,专注于进出口贸易的香港华燊发展有限公司挂牌开张。1988年,正赶上美国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国际市场粮油价格不断攀升。我摸透市场,利用与中国粮油进出口商的良好关系,既满足了当时中国出口创汇的需求,也迎合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粮油大宗商品替代美国部分产品的需求,不到一年,仅黄豆粕一项饲料生意就成交了20万吨,终于淘到了从商以来的第一桶金。华燊公司的成功起步,使我信心倍增,不断扩大营销范围,与美、日、荷等国家的贸易公司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很快华燊公司的年贸易额达50多亿港币。短短几年,在香港先后涉足粮油、饲料、汽车、电器等多个领域,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
1988年11月27日,我正式成为了香港永久居民。但是身居香港,不忘家乡,仍旧是那个“吃狗不理包子最香,喝海河水最甜,见天津老乡最亲”的沈家燊,这是我当年以侨商会长身份所做的创会发言,亦是我的心声,始终心系祖国、心系内地,特别是我的出生地——天津。
回乡投资燃气事业
20世纪80年代末的祖国,改革开放虽然已进行了近十年,但很多领域尚未被开发。我一方面想为祖国、为家乡做些什么;另一方面也看准了内地的潜在商机,但是选择什么作为投资方向呢?我想起在农村下乡期间所住的村庄,总能看见一个老乡带着个孩子,推着独轮车运送泥土垫地基;又想起天津,那些用蒲扇煽风生煤球炉子,熏得两眼流泪的家乡人……普通民众对美好居住、生活条件的向往,铭记在我的心中。经过一次次寻找、一次次谈判,从天津的武清和宝坻两个县(现均为区),开始了投资建设管道燃气事业的征程。
考察了天津和全国燃气企业的普遍状况后,我决定要从天津起步,摸索经验,走向全国。亲自到天津的武清和宝坻考察燃气行业的发展情况。风里来、雨里去,甚至冰天雪地也挡不住我一次次驱车赶往现场。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的管道燃气属于公用事业,因受国有体制限制,仅少数大城市有燃气公司,数以万计的中小城市则难以享受燃气管道的便利。我抓住这个商机,于1994年在天津港保税区成立了第一家外商投资的燃气合资公司,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不竭余力地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从LPG混气到压缩天然气,再从压缩天然气到管道天然气,从一个县、一个开发区开始,最后业务拓展到四十多个中小城市、开发区。
1997年香港回归后,对两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也乘着这股东风,加之多年来个人的用心经营,2000年3月16日,华燊公司和天津市政府驻港公司津联集团合作,使“华燊燃气”成功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创下了首日大涨386%的记录。“华燊燃气”成为第一家投资内地燃气项目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为了更好地发展,2002年,又投资4500万美元成立华燊燃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并将总部设在天津,这在当时的外企及港澳台企业中尚属首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使华燊燃气的发展走上了更为广阔的道路,我也两度入选《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华燊燃气集团亦获选为福布斯、花旗银行联合举办的“200家市值低于10亿的最佳公司”。
正当事业攀上高峰之时,伴随而来的是潜在的风险。2003年华燊因为外汇兑换问题,被有关部门调查,公司股票也于2004年4月6日被停牌。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选择了反思,全力配合监管机构的审查,更没有忘记上市之初对中小股东们的承诺。在危难之时,祖国和家乡没有忘记我——国家建设部派出人员到工程严重瘫痪的城市进行调研,提出监管意见,即与天津国企泰达重组,更名为“滨海投资有限公司”。天津泰达成为控股股东,出资8亿元完成债务重组,推动了部分工程的重新启动,为公司回归香港股市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我则退居第二大股东。2009年5月12日,“华燊燃气”更名为“滨海投资”,随后在香港联交所复牌,这是凤凰涅槃重新腾飞的日子,2014年2月11日成功于港交所转主板,代码2886。
回首在家乡投资、创业的日子,起起伏伏,酸甜苦辣间,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祖国、家乡对香港投资者的真诚关怀和帮助,更坚定了我一切经营都要围绕“为繁荣香港出力,为建设天津做贡献”的信念。从华燊贸易经营大宗商品白手起家,到华燊燃气与绿色产品的异军突起,再到如今华燊发展以绿色投资、绿色产品、绿色咨询为核心的绿色产业链。多年来,我始终尽自己所能,在加强津港交流方面积极发挥联系人作用,成为津港、中外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纽带。
“生命不息,大爱不止”,是我的人生观,我常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其人生比沙漠还要荒凉”,实践证明,没有祖国的强大,没有祖国的改革开放,没有祖国作为香港的靠山,香港的企业就不可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发展,更没有华燊发展公司和我的今天。
一段时间,天津《今晚报》刊登题为“寻找天津好心人沈家申”的文章,其实把我的“燊”字写错了。刊文的当事人是我在河北担任政协委员期间,资助600名贫困学生的一员,后来在《今晚报》以及《石家庄日报》的联络下,与受到资助的学生通了电话,我亦鼓励他日后好好工作、报效祖国。
我的经历决定了我的家国情怀。从向南开大学贫困生捐款,到向天津五县(现五区)小学生捐书,天津困难职工救助中心收到的第一笔百万人民币捐助亦是我亲手送达……特别是华燊燃气停牌的困难期间,仍然坚持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50万元港币、10万元人民币,2015年第一时间向天津“8.12”灾区捐款20万元港币。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作为海外赤子发自肺腑地对家乡特别是乡亲的回馈,也是对家乡的感恩,但我自己觉得做得还不够,希望今后努力做得更好,不辜负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我的荣誉。
维护香港“一国两制”责无旁贷
多年来的奔波和磨砺,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爱国、爱港、爱乡”的重要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的际遇都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只有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中国梦。
2014年9月,香港爆发的“非法占领中环”(即“非法占中”),给香港的交通、民生、经济和国际形象造成极大损失。10月9日,作为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副会长,我在事件发生后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作为首先发声的侨界社团领袖,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被誉为“敢于发声的侨领侨商”。采访中我讲道:“在香港已经生活了33年,对香港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次‘非法占中’发生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重创香港商界,自己对此深表忧虑。‘非法占中’让香港的各项秩序陷入混乱,呼吁‘占中’立即结束,否则会给香港带来更大的经济危机。”同日,香港《文汇报》刊登了我的文章,文中严厉斥责“非法占中”是煽动社会仇恨。香港侨界坚决拥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侨界要为依法普选创造条件,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此外,我还积极参加了声势浩大的“8·17和平普选大游行”,并同侨界社团联会的同仁们一起体验了这场和平、热情的大游行活动。
参加反 “占中”活动 (居中者为沈家燊)
经历了这次事件,我感到“一国两制”施行近20年来,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功。因此,反“占中”是香港社会的主流民意,香港市民深刻地认识到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性。从政界到商界、从金融投资者到出租汽车司机,大家都非常反感“非法占中”。“非法占中”祸港,冲击股市、楼市、国际形象,令股价、楼价、国际形象大跌,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更会严重破坏香港的法治。我和大多数香港民众一样,希望维护香港的法治、捍卫香港的民生、经济稳定。
近期有关“港独”的争议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我亦第一时间多次在媒体上发声,抨击相关违背民族道德、违背律法宪制、违背国家尊严的忤逆行为。有人明目张胆组建“香港民族党”,甚至蠢蠢欲动计划参选立法会。更有“港独”议员成功当选,在宣誓就职过程中,以“支那”和英文粗口称呼中国,引起民众强烈反感。“港独”由口头说说发展到进入具体的行动,传递出极其危险的信号。宪法、基本法是“一国两制”的基石,认同“一国”是“两制”的前提,“港独”言行违宪违法,动摇“一国两制”基石,挑战“一国两制”底线,给香港带来的必将是暴乱流血,永无宁日。香港大多数市民坚决反对“港独”,绝不允许“港独”祸港殃民。
“港独”撕裂社会,令香港的繁荣稳定毁於一旦,香港大多数市民清楚其严重后果。虽然目前主张、支持“港独”只是一小撮人,但其影响绝对不容低估,不能掉以轻心。香港各界必须高度重视,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一定要讲是非、讲原则、讲底线,绝不养痈為患。这才是对香港的利益、对香港的下一代负责。我们作为爱国爱港的一员,必须责无旁贷地维护“一国两制”,坚持不懈地与港独势力做坚决的斗争。
这些人生经历,无论困境也好、逆境也罢,我始终以身作则,坚持“树德立品,守己利人;学习创新,自强不息;生命不息,大爱不止”的华燊精神。事业还在前行,中国的发展还在继续,作为津港侨界的一员、作为省级政协常委的一员、作为一名中国人,爱国、爱港、爱乡,始终是成就我“中国梦”的不竭动力!